WFU

【主軸摘要】接納生死的社區營造運動:從日本邁向世界



接納生死的社區營造運動:從日本邁向世界



文/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講者/二ノ坂保喜(福岡市在宅醫療醫會會長)

一般認為,日本的安寧運動開始蓬勃發展,始於1998年西西里桑德斯來訪日本。

回顧日本的歷史,評論家米沢慧將日本安寧運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1976年,日本尊嚴死協會創立者太田典禮醫師,首先在他的著作介紹「安寧的概念」。1977年,東京開業醫師,鈴木荘一撰文介紹英國的專門照料死亡的醫院(安寧院,hospice)。1980年的第一屆世界安寧會議,柏木哲夫先生等率團參加五天的討論;隔年(1981年)日本聖隷安寧病房開始運作,其他安寧陸續成立,進入第二階段,安寧病房成為現代醫療制度中的一環。

1996年,日本的緩和醫療學會才設立,然而,1997年,日本「死的臨床研究會」已經舉辦到第21屆。2000年,作家山崎章郎醫師提出「安寧宣言」之後,進入第三階段:因應長壽社會到來,安寧運動如何在日本扎根,安寧應該是人人都參與,市民參與的安寧運動。

第三階段所謂「市民參與」的安寧運動,不僅是專業人士(緩和醫療專家),如何讓社區參與呢?福岡市在宅醫療醫會會長二ノ坂保喜醫師認為需要有幾個要素:首先,社區的衛生保健專家參與。其次,社區居民的參與。第三,在地行政機關的參與。我們也向發展中國家學習,如何讓社區居民(community)參與安寧運動。例如,印度的克拉拉省,社區居民的充分支持,解決許多「非醫療」的問題。

二ノ坂醫師反思,超高齡社會的日本人,死亡的地點從過去「在醫院」的死亡,進入「在安寧病房」的死亡,再回復到「在家庭」中的死亡,也就是從「在醫療」中死亡,轉變為「在生活」中死亡。與其說死亡,其實是在日常生活的場域,生活到最後,在家善終。

我想,在家善終到社區安寧,需要社區的參與和支持,從日本邁向世界,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