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主軸摘要】科技提升在宅醫療品質之應用

主題一:運用照護地點即時超音波提升醫院整合醫學科醫師對於醫院在家照護計畫的勝任能力──當代台灣趨勢介紹
/蔡宏斌(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

由於人口快速老化,台灣健保朝向價值導向的整合式照護方向發展,加上20199月實施住院醫師合理工時制度,促使國家政策推動醫院整合醫學制度,採用醫療垂直整合的戰略,串聯從急性醫療到急性後期照護、機構長期照護與深入社區內的在宅醫療。

2018年美國醫院整合醫學會提出照護地點即時超音波(PoCUS)應該要有完善的教育訓練和專業認證機制,讓有心執行的醫院整合醫學科醫師(hospitalists),在醫院夜間值班或第一線重症照護時,可以即時診斷處置,並與次專科醫師做好良好的溝通與交班,互相信任並減少不必要重複檢查,進而優化病人的整體臨床照護品質。

目前美國已將PoCUS列入研修醫師訓練之必要課程,擴展到侵入性處置與緩和療護的應用,其適用場域也走出醫院之外,包含醫院在家照護(hospital-at-home care),其對象為出院後需要在宅醫療的心衰竭病人。本演講將介紹目前PoCUS的發展歷史、勝任資格認定,與社區整合式照護如何搭配。

當應用在社區潛在重症病人的整體評估時,可以將RUSHFALLSBLUE protocols交互應用,讓醫師可以在第一時間鑑別病人生命徵象不穩定的背後原因。若是生命末期病人有臨床不適症狀需要處理,可以藉由超音波影像來做即時醫病溝通,在良好互動下促進更好的醫病共享決策品質。

此外,在與偏鄉地區的在宅醫療團隊合作時,可以透過遠距醫療的模式,即時雙向溝通,讓後續轉診的效率大幅改善。運用新科技在台灣在宅醫療的發展已刻不容緩,將PoCUS導入醫院在家照護計畫,可以吸引PGY與年輕住院醫師認識在宅醫療,也有助於提升醫院整合醫學科專科醫師在出院準備的規劃,協助未來各醫療體系建立連續性跨團隊的醫院在家照護計畫。

主題二:超音波在居家醫療的角色
/游信得(游信得診所所長)

由於「高齡」、「少子」兩大因素,台灣老人照護的問題慢慢愈來愈嚴峻。在宅醫療,就是嘗試協助解決高齡人口就醫不便問題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宅醫療模式,對台灣許多醫師都尚未熟悉,它未來可能發展的面向,也還在多方測試研究中。

醫用超音波由於以下幾點優勢:功能日益強大,體積日益縮小,價格日益親民等,目前在一般門診診間已日益普及。

以往醫用超音波只被侷限在幾個特別的專科,例如肝膽科,心臟科等,將機器放在檢查室,然後將病人推來檢查室檢查。隨著科技進展,醫用超音波的角色至少有兩點轉變:

第一、應用層面更廣:肝膽、心臟、肺部、腸道、骨骼肌肉、軟組織等,都可以使用超音波作為協助診斷的工具。

第二、應用地點不拘:檢查地點已經從以往檢查室,進展到病人在哪裡,超音波就到哪裡。綜合上述,我們將今日討論重點放在超音波在居家醫療的角色。

本文重點有三:一、分享超音波在宜蘭在宅醫療應用的經驗。二、分享不同超音波的使用經驗。三、探討超音波應用在居家醫療的優缺點。

隨著科技進展,相信超音波在居家醫療的應用範圍,應該是方興未艾。